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公告

“2024数智时代的知识生产和时尚设计研创论坛”分论坛“数智时代下时尚设计研创的新路径及新范式”

发表于:2025-3-19 16:01:35 浏览人数:60

1月13日,“2024数智时代的知识生产和时尚设计研创论坛”分论坛“数智时代下时尚设计研创的新路径及新范式”在浙江理工大学举办。

论坛旨在探讨如何在数智时代背景下进行有效的知识生产和创新的时尚设计这一主题,特邀设计学界、设计教育界的多位专家、学者进行探讨: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王昀、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副院长张磊、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吕杰锋、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科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崔天剑、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吕曦、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刘宗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邓嵘、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张凡、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邹晓松、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科带头人张犇、浙江科技大学艺术设计与服装学院院长郑林欣、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徐志华、中国美术学院金属艺术制造实验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黄晓望、南京工程学院张楠楠等围绕论坛主旨进行讨论,浙江理工大学社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朱伟明主持会议。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副院长张磊以“另一种知识:关于设计研究及其知识生产的思考”作为主题,分析了设计学科目录的现状。他认为当下的目录调整为设计研究跨学科建设提供了制度支持。但从知识组成的角度来看,设计学科缺少稳定的学科基础和知识边界。他提出可借助关于知识生产的多种理论,针对专业性的设计研,究应倡导一种混合式的实施生产方式,将研究与写作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刘宗明针对“设计学科如何在当下这个不确定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出发”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他从陕西科技大学的设计学科实践案例中,分享了如何以政策为导向,更好的理解学科内涵,从而将在地资源作为学科优势展开实践与研究,并分享了“黄河丝路”的例子。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吕杰锋以“AIGC技术赋能的产品设计创新流程”为题,通过多个案例阐释AI技术对当代设计的影响,指出在AIGC时代背景下,设计教育界与设计研究师所面临的挑战。他认为设计师应当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中居于管理者的位置,同时AI技术可以帮助设计团队优化在设计中多人合作导致设计目的失真的问题。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科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崔天剑以“设计思维与智慧”为题,借助案例阐释设计智慧的表达和应用,指出在科技与艺术融合发展的时代,设计应该钻研本质,推进设计进步。在未来,设计的进化应包括数智化伦理化、情怀化艺术化、场景化个性化、叙事化游戏化。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张凡从与荣宝斋合作的首饰案例出发,分享自己在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结合的设计经验,她认为中国传统设计中的模块化在当代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能够很好的应用,并且借助虚拟设计,可将传统首饰推广到大众。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吕曦分享了她在技术发展背景下的教学改革经验,展示了在信息设计、计算设计等多方面的优秀学生作品,为设计师如何运用数据、媒介进行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同时讨论了在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家、设计师如何适应技术的发展。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邓嵘分享了数智时代背景下关于产业变革与设计创新方法的转变思考。在数智时代,产品设计与用户的关系发生转变,他通过优秀案例的分享,展示了借助技术进步,工业设计在食品、电器等领域发挥新作用场景。

王昀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做出总结评述。他认为每位发言者都从设计教育与设计研究的独特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并发言。张磊教授对技术变化下的设计体系做出反思;刘忠明教授则是以红色黄河设计结合文化科技,体现了陕科大的设计学科建设特色;吕学锋教授提出人类与AI关系的反思,为在场听众提供新的思考方向;崔天剑教授提出的设计智慧与思维则回应了“回归”、“守正”、“创新”等热点;张凡教授以艺术创作作为案例展现传统文化的设计记忆;吕曦教授则提出了新数据、新材料、新媒介在设计中的新方法;邓嵘教授阐述了生产模式与设计的联系,促进在场听众思考设计生产方式的模式转变问题。

圆桌会议环节,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邹晓松、浙江科技大学艺术设计与服装学院院长郑林欣、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徐志华、中国美术学院金属艺术制造实验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黄晓望、南京工程学院、江苏省珠宝玉石行业协会首饰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张楠楠等专家学者参与了讨论并发表观点,就“文化创意”、“设计教育”、“设计生产”、“网红经济”、“设计原则”、“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结构与重构”、“传统反思”、“学科融合交叉”、“AIGC设计”、“西南地域设计”、“手工设计”等作为讨论关键词,提出了兼具广泛性与针对性的探讨。 

来 源 |服装学院